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佛經故事」標籤的文章

佛教故事:阿難尊者記憶力超群的因緣【護持功德】

圖片
佛教故事:阿難尊者記憶力超群的因緣【護持功德】 學習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正法 佛教故事:阿難尊者記憶力超群的因緣【護持功德】       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比丘們興起這樣的疑問:“賢者阿難過去生是修持何種德行,今世得以有如此殊勝果報,能將佛陀所宣說的微妙教法,全部憶持不忘,一字也不漏失?”       於是眾比丘便前往佛陀的住所,請求世尊開示。慈悲的佛陀於是將阿難尊者過去生的因緣果報娓娓道來。       無數劫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彌住在一起修行。師父愛徒心切,要求非常嚴格,除了須托缽外,       每天還規定弟子精進用功,背誦經典。       這位沙彌原本就很喜歡誦經,只是苦於飲食等資具不足,需要外出托缽。托缽若是順利,便有充足的時間用功,若是不順利,回寺時間晚了,便會耽誤功課而見責于師父。       一天,沙彌托缽時間結束得晚,想到今日又無法完成師父所規定的功課,回去必定會被師父呵責一番,於是心裡愈想愈愁苦,不禁落下淚來。       這時恰逢一位長者經過,見到這位沙彌邊走邊哭,便上前關心詢問。沙彌回答:“長者,您有所不知,我師父非常關心我的道業,所以規定我要每天誦經。如果誦經足數,師父便很歡喜,如果沒有完成功課,便會加以責備。       不過,因為我每天還要外出托缽,所以誦經時間的多寡,就端看托缽順不順利。今日我托缽結束得晚,想到回去無法完成功課,必定會惹師父生氣,所以才忍不住難過掉淚。”       長者聽了之後,很懇切地告訴沙彌:“請您不要再難過了,以後就請您天天到我家來接受我的供養,我很歡喜能供養您飲食,讓您能專心誦經用功。”       從此以後,沙彌在長者的供養下,每天都能專心誦學,師父規定的功課再多,也都能如期完成。       佛陀告訴大眾:“故事中的那位比丘,即是定光佛,沙彌即是我,供養飲食的長者就是阿難。阿難由於過去生誠心護持修行人用功辦道,修了大福報,所以今生才能聽聞法音一字不失,獲得如此殊勝...

佛經故事-不肯供養及不孝之業報

圖片
佛經故事-不肯供養及不孝之業報 學習H.H.第三世多杰羌佛正法 《百緣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位婆羅門長者,他的妻子產下一個男兒,這孩子肚子餓了要吃奶,但母親的乳汁一進入他的口中,都變成敗奶,吃其他的東西也是這樣,於是這孩子就在這種半飢餓的狀態下成長。長大後求佛出家,佛陀也慈悲應允。 出家之後,其他的比丘每天出門托缽都是滿缽而回,唯獨他每每空缽而返。有一天,他心想:我應該為三寶做些事,以勞動來消除業障。於是發心清理精舍塔寺的環境,不可思議,第二天出門托缽就得美食而回。因此,他更發心為三寶服務,每天如此,每天都能得到食物。 有一天他睡過了頭,舍利弗路過精舍,順手把精舍打掃了。他十分懊惱地告訴舍利弗:「我清理環境才有飯吃,你打掃了,我今天肯定沒有飯吃。」舍利弗聽了說:「沒有關係,我可以帶你入城受請。」到了施主家,恰巧施主夫妻正在吵架,只有空缽而回。第二天舍利弗又告訴他,有一位長者欲供佛及僧,佛陀會帶他們一起去。到了長者家,每個人的缽中都盛滿了食物,唯獨他的缽被遺漏掉。他告訴主人他的缽仍是空的,但任他怎麼叫,主人都沒有聽到。 阿難知道了這件事,十分憐憫,自告奮勇說,第二天幫他帶食物回來。阿難是佛弟子中記憶力第一,不料這次卻忘得一乾二淨。第四天,阿難終於為他托了一缽飯食,但在半路上卻被狗撞翻了。 目犍連尊者也知道了這件事,第二天出門為他托缽,回程時坐在樹下休息,樹上的小鳥全飛下來,把那一缽飯吃得精光。目犍連尊者不禁嘆息:「就算是神通第一,奈何他的業重,我也無從施展了。」 舍利弗心中十分不忍,決定非為他找到食物不可。第二天,舍利弗出門為他托到一缽食物,回到門口,原本開著的門突然「砰!」的一聲關上了,一缽飯被門打翻在地。 到了第七日,比丘仍是不得食。這位比丘痛哭流淚,極生慚愧,因此吃沙而亡。大眾覺得不可思議,便一起來到佛前,請問佛陀這位比丘的因緣。佛陀告訴大家:「在過去帝幢佛的時代有一位長者,十分樂善好施,時常設齋供佛及僧。他有一個兒子也隨喜而為,因為這時財產尚由父親管理,所以他並不反對布施。 後來長者往生了,兒子繼承了產業,卻變得慳貪不捨,非但自己不肯供僧,也不肯讓母親設施供養。但他的母親仍然省吃儉用不忘供僧。有一天母親告訴他:「我已經沒有東西吃了,請你給我一點糧食好嗎?」誰知他竟然頂撞母親:「我給你的東西,你還拿去供僧,那你乾脆去吃沙好了。」後來他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