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7的文章

珍 惜

圖片
珍   惜 拉珍           為至高無上的法界尊師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我寫下「稀有難得」四個字,寫下了又覺得它們輕飄飄的,完全不足以表達佛陀法音的珍貴,但搜腸刮肚又一時找不出有相應份量的人間詞彙。本來「百千萬劫難遭遇」很恰當,可惜被用得太多,用成了口頭禪,它內含的份量已經不被掂量,變成一種形式化的套路術語了。 我聞聽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時常聽得心潮澎湃,甚至淚溼眸眶,好像是期待得太久太久,盼望了千年萬年的甘露洗滌,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被一種法喜充盈著,激勵著,延展著,很難形容。我也常常聽到一些聞法者的讚嘆感慨,其中「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句話聽得最多,但我不認為說這句話的所有人都已經從內心裡明白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到底有多麼稀有難得。大多數人對法音是恭敬的,但並不一定是從心底裏珍惜的,否則就不會讚嘆完畢又繼續貪嗔癡愛,繼續在世間八法中苦樂嬉笑了。珍惜是因懂得珍貴而生,曾有個人,把一隻價值連城的古董拿給家貓當飯碗,後來十塊錢賣給了一個狡猾的古董商,痛悔不已。這種故事很多,從中得以了解一個道理,人們不珍惜寶貝的原因常在於不懂得它是寶貝,不懂得它到底有多寶貴。 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到底有多寶貴呢?今恭敬淺頌羌佛法音之四大稀有:佛陀親說之稀有、圓滿如來真諦之稀有、具緣聽聞受持之稀有、悉地加持聖力之稀有。而要說「佛陀親說之稀有」,則必先說「佛陀降世之稀有」,故實則為五大稀有。 一、 佛陀親說之稀有 1.佛陀降世之稀有 佛陀本來稀有,太久遠的不說,經曰,駐劫中第八劫出迦葉佛,第九劫出釋迦牟尼佛,第十劫出彌勒佛。從迦葉佛駐世到釋迦牟尼佛駐世,歷經了一劫之久。一劫是多久?有說一劫相當於人間四十多億年的,有說相當於十幾億年的,劫分大中小,各說不一,《纓絡經》中佛陀打了一個比方來告知劫的概念:「四十裏城。滿置芥子。百年去一。去芥子盡。名為一劫。」意思是有一座方圓四十裏的城市,裡面全部裝滿芝麻粒大小的芥子,一百年拿走一粒芥子,等到城裡的芥子全部拿走完,就是一劫的時間。《大智度論》中也道,有長寬高各四十裏的巨石,用天界重量僅三銖的天衣,每隔三年輕輕擦磨一次,直到這塊巨石被擦得完全消失了,就是一劫的時間。無論具體精確的數據是什麼,總之,一劫,那是極漫長極漫長的歲月,是極久遠極久遠的時間概念,久遠到我們的意識幾乎抓不住它了。前面提到的三佛,每一佛的出世都要相隔一劫,而每一佛之佛法駐世的時間卻相對

到底有誰認得佛法?(之二) ——從修行人的「種」與「品」談起

圖片
到底有誰認得佛法?(之二) ——從 修行 人的「種」與「品」談起 拉珍 昨天在新浪網上看到一句話,讓我啞然失笑,同時想到很多。這是一個匿名網友的回應,是回應一篇質疑某知名藏密高僧是否是凡夫的文章,當中有這麼一句:「我最看不慣有些沒種沒品的所謂高僧大德……」乍一看有點粗陋,而且用「沒種沒品」來抨擊所有高僧大德那是錯誤的,古往今來,多少德品超然的聖僧巨德度生弘法,功德威威,豈堪一個凡夫隨意詆毀?不過,他用了一個「有些」加以簡別,那就無可厚非了。現在確實有那麼一些所謂的高僧大德是混進「珠」列的「魚目」,用沒種沒品來標誌他們,並不過分,而這個「種」與「品」的概念,也頗耐人尋味。 「種」與「品」,可以有兩個層面的理解,一個層面是世俗含義,一個層面是佛法上的含義。 世俗語言中說誰沒「種」,是說他缺勇氣,乏堅定,少毅力,經不起考驗或衝擊;說誰沒「品」,則指他人品不高,沒有,至少是缺少了人性中好的、光明的德行,如仁愛善良、誠信、正義、倫理禮儀、聰明智慧等等,古人總結為「仁、義、禮、智、信」。其實,這些德行同樣是佛門修行人所必備的,只不過實施的對象、方向以及運用的深度、廣度有所不同而已,這就說到佛法的層面了。修行人的品,具體指的什麼?最基礎的,當然是信願行戒定慧,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六度萬行、三聚戒、菩提心,更高層面的,還有徹底斷除我法二執,真正建立在真如體性上的勝義菩提心之聖品聖德等等等等,佛說三藏十二部,處處都在講 修行 人應有的「品」。這種品的養成不易,不易在眾生業力的蓋障,很難真正如法實施佛陀的教戒,但它不是最不易,最為不易的是「種」的養成。當我們說某個佛門弟子沒「種」,那是指他不具備與佛菩薩相應的種性,不堪為法器。而堪為法器者,所應具備的種性則是:一、寧捨生命不捨正法的堅定;二、為了眾生的慧命,敢於直面魔妖,承擔危險痛苦的勇氣;三、百折不摧,無論天長日久,經得起任何考驗和打擊的毅力及永遠依止正法不變的決心。那麼這樣的種性要從哪裡驗證出來呢?那就一定要到那個要命過關的時刻,要到那個妖魔和危險痛苦相逼在前或加諸於身的關頭,要到那個被折磨打擊得幾乎無法呼吸的時候,才驗得出你是不是真鋼。到那種時候,你若依然將佛法和眾生的慧命擺在一切之上不變,你就成功了。而這種種性的結成,是建立在修行之「品」的深入修養基礎上的,所謂深入修養,就是指對佛陀一切教言教戒的實施,不但一絲不苟的如法,而且

到底有誰認得佛法?(之一) ——與國際佛教僧尼總會大德們商讨

圖片
到底有誰認得佛法?(之一) ——與國際佛教僧尼總會大德們商讨 拉珍     認證祝賀到底是個什麽?比佛法法義更重要嗎?     衆生盲目,被幾個社會流氓弄昏頭,我們的高僧大德們也那麽盲目嗎?我們到底是來做什麽的?來學佛法弘揚佛法的還是來大嬸大媽似的研究東家長西家短的?我們要糾纏在這些反複無常的小人舉動裏而忽略珍貴的如來法義嗎?要由這些小人來判斷佛法的真假嗎?      佛法就是佛法,認證不認證,祝賀不祝賀,跟佛法沒有關系,認證祝賀不過是個形式,誰若堅定地維護認證,那是他們的功德,該恭賀他們認得如來法寶,恭賀他們爲正法的弘開衆生的解脫做了件功留萬劫的好事;若有人不維護,那就随他去,他出爾反爾,就由他去承擔出爾反爾的因果責任,他把世俗紛擾看得比成就前途重要,把自身利益看得比佛陀法義重要,把這一世做人的得失看得比将來入地獄下油鍋更重要,世俗的一切重要到可以讓他不顧因果,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因果不會只停留在這一輩子,我們只能爲他誦經悲憐,衆生要造惡業不聽勸,堅持要去體嘗業報的苦果,無奈。      當年蓮華生大師初入西藏傳法,被一群小人打到臭水溝裏,爲什麽?因爲蓮華生大師沒有認證,沒有那些凡夫認可的認證。怎麽,難道因爲沒有認證,我們就要否認蓮華生大師是佛菩薩?否認有用嗎?幾個凡夫,就是否認到跳牆拆房,佛菩薩也還是佛菩薩,因爲他講的法是佛法,他行的道是菩提道,他做的事是救衆生出輪回,根本就沒有辦法否認掉,就好像我要否認你是一個人類,有用嗎?我就是否認到上吊自殺以死明志也沒辦法否認你是人類的這個事實。他本身就是個佛菩薩,否不否認,認不認證他都是佛菩薩,佛菩薩的正法事業不是幾個跳梁小醜就能阻擋得了的,所以蓮花生大師依舊智慧善巧将偉大的密法在雪域弘揚開來。      那麽再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被幾個無聊的社會渣滓牽着鼻子走,總在寥寥幾頁認證祝賀文這種枝節上打轉,豈不是上了波旬的當?因爲波旬的子孫們就不懂法義,亂講佛法,最擅長的就是用是是非非的低級手段擾亂修行人忘卻正法修持陷入他的世相圈套。這就好像有一群饑餓到快死的人,餓到吃草根嚼樹皮,這時候佛菩薩慈悲端了香噴噴的佛國飲食送給他們,一旁的無賴瞎起哄,玩弄各種把戲,一會兒批評端碗的姿勢不對不符合當地的規矩,一會兒又嚷嚷佛菩薩來的那條路不是他們平常走的路等等亂七八糟的胡鬧,反正目的就是不要饑餓的人吃到飯食,讓他們看不到那飲食,聞不到那香

佛教理論的兩面性

圖片
佛教理論的兩面性 佛教理論的兩面性   拉珍 昨天,寧瑪巴法王貝瑪諾布仁波切圓寂了。在為法王的成就解脫而欣慰的同時,更惋惜娑婆佛教界又少了一位學識淵博、戒行清凈的大德。故而祈請法王早還人間,再轉法輪廣渡眾生。看到這些大德們的離開,心中頗多感慨,回朔佛教在娑婆弘傳以來所經歷的種種變遷,深感眾生與如來聖教法緣之日益衰減,故今特書“佛教理論的兩面性”一文以醒世人。 釋迦佛陀佛教理論建立之初,沒有兩面性,只有獨一理體,如釋迦世尊所說三藏理論,是處於佛陀的境界中,對證取聖量境而獲得解脫涅槃的方法所作的一種說明,或者叫客觀記錄。這樣的佛教理論是由真實的聖證量所生發建立,而不是意識層面憑空設想成文,佛經里都有記載。初始的佛教理論與佛法證量是一體無分的,首先從實證的佛法聖境中誕生出完整的法義理論和儀軌,爾後再由完整的法義理論和儀軌造就實證聖境,理法相契,理為法用,法為理顯。但隨著眾生法緣的變遷,大量法軌的遺失,佛教的獨一理體在不知不覺中漸漸滋生出兩面性,一面是理論與聖證量相得益彰的完整保留,另一面是基本脫離了聖境道量顯現的純理論。佛教理論兩面性的呈現,客觀上使佛教界形成兩大派別,只要是佛教,無論何宗何門,大乘、小乘,無論顯、密,說到底,全都歸屬在這兩大派別中:一者“理論實證聖量派”,二者“理論知見體悟派”。當然,此處所指理論都是正知正見的佛法理論,而非舉經論之名實則背離經教的第三者錯誤理解和邪見。 “理論實證聖量派”是依於經論,以正知正見的認知去體悟 修行 、心性真諦,實證到超越心智理論的聖量,并付諸實際證量的顯現,以此證實其達到了究竟涅槃。這個派別以正宗三藏密典理論為基礎,但不以空說理論為目的,必入聖境證量的呈顯,以身心實際超越輪迴束縛為修持宗旨,它擁有完整的傳承教法儀軌,能顯出超越物質和精神領域的神通智慧力量,是真正契合三藏密典諸論本質的派別,它是佛教理論原始第一面理體相契的完美佛法,對眾生的解脫成就具有決定性效用。如釋迦佛陀正法時期的佛法,如蓮師所傳佛法,阿底峽尊者所傳佛法,瑪爾巴大師、密勒日巴大師、宗喀巴大師、無我母大師、吉美林巴大師,以及達摩、玄裝、慧能、虛云大師等等歷代真聖者祖師所傳佛法,都是“理論實證聖量派”佛法。但可惜,這個派別在當今娑婆世界已經非常稀罕,非常少見了,“理論知見體悟派”已取代其位成為主流。 “理論知見體悟派”也是以正宗三藏及密典理論為基礎,是經由正知